投降两个字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是那么沉重。
打着白旗出来的高句丽使者出现在隋军阵前,向隋军递交了降书。此时进攻王宫的周法尚部,眼看对方投降,第一反应便是对方又在诈降。
主要是高句丽在辽东战场投降太多次了,周法尚经历过高句丽的诈降,每一次都是以投降的名义来争取时间。在隋军面前,高句丽连一点可信度都没有。
周法尚忙招来黄明离,虽然黄明远以其为主将,但黄明离毕竟地位特殊。若是高句丽人真的投降,黄明离作为黄明远的弟弟,必然是要主导这次受降的,三军之中,也唯有他有资格代表黄明远接受高元的投降。
对于周法尚的担忧,黄明离也感同身受,他也不敢确定此事的争位。
但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高句丽王宫坚固高大,一时之间,若是攻城,还要费些事,若是真能不战而驱人之兵,倒是真能省不少功夫。
因此二人商量,可以接受高句丽的投降,但必须由高元亲自开门投降,否则隋军的攻击将不会停止。
使者得到隋军的回道,几乎没敢争执,便被送回城去。
投降,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。
按照礼法来说,投降仪式也是一个很繁琐的仪式。双方按照流程怎么做、怎么说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。但前提是你不是像陈叔宝那样被人家从井里提上来。
高元也想按照隋人的礼法来投降,倒不是他崇拜那些汉人的文化,或者是喜欢那些繁文缛节,而是他希望通过礼法使得自己不那么狼狈。
但作为亡国之君,已经是最大的狼狈了,一切挣扎,不过是为了最后那点可怜的自尊。就这,也得碰到一个好的敌国统帅。若对方是邓艾、韩擒虎那样的,也能给亡国之君一点体面,但若是对方是李世民、粘罕那样的,只剩下屈辱了。
高元想维持最后一点尊严,但平壤城等不起。
众人纷纷劝高元立刻向隋军投降,否则真等到隋军攻破皇宫,那下场就不好说了。即使被直接杀死也有可能。
最后高元无奈地令人打开了宫门,穿着一件麻布小衣,反绑着手,把棺材装在车上,带着宗室、大臣六十余人,跪迎天军,献上了高句丽传承六百年的印玺。
高元跪在地上,悲哀地说道:“下国之君高元,背恩致讨,远烦汗马舟车之劳;请命求哀,敢废面缚舆榇之礼。仰祈蠲贷,俯切凌兢,诚惶诚惧,顿首顿首。”
高元一句“顿首”说话,宫门内外残存的高句丽士兵,无不跪在地上,痛哭起来。更有一些老臣,跪在地上,悲戚地哀鸣,以至于气绝身亡。
满城内外也知道国王在向隋军投降,无不面向皇宫,痛哭流涕,整个平壤城陷入一片哭声之中。
高元也为场面所刺痛,眼泪滴答滴答地往下落。
接受高句丽投降的是黄明离。